1998年3月29日是PlayStation游戏『寄生前夜』发售的日子。今天是该作品发售的第25周年。
『寄生前夜』是以濑名秀明出道作的恐怖小说为原型改编的动作RPG游戏。本作的制作人是『最终幻想』系列之父坂口博信,监督是『LIVE A LIVE』『超时空之轮』的时田贵司,作曲是『LIVE A LIVE』『超级马里奥RPG』的下村阳子,角色设计则由后日打造『王国之心』系列的野村哲也操刀,堪称豪华的制作阵容。
本作是以小说『寄生前夜』世界观为基础的原创故事。游戏时间线设定在原作的几年后,舞台也从日本转移到了美国。游戏主人公Aya Brea在小说中并没有登场,是本作的原创角色。从游戏接触『寄生前夜』的玩家,回过头再读原作小说时可能会感到惊讶吧。另外,主人公名字中的“Aya”其实取自制作人坂口博信的女儿的名字。当年游戏发售时,FAMI通还刊登了绫(Aya)小姐本人的Cosplay写真。据说是当时知道这件事的FAMI通编辑向坂口先生亲自提的案,后者则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。
『寄生前夜』的故事,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细胞器之一的线粒体觉醒为新线粒体,由此变异出的各种怪物开始袭击人类的世界观下。玩家需要通过操控Aya Brea,以各种枪械对抗新线粒体的威胁。游戏版在主题上与原作相同——变异了的线粒体反抗人类,区别在于主角体内同样持有着新线粒体,介于人类与新线粒体之间的Aya对于自身存在的纠葛是本作剧情的一大亮点。
以 Aya 的搭档的警长达尼尔为首,游戏中登场的配角们也各有魅力。例如科学家前田邦彦,他在小说版的事件后开始了对线粒体的研究,玩家正是通过他的阐述得以把小说版与游戏版的世界观连接在一起。不过笔者对他的印象,更多的是个把重要道具扔给Aya,压迫玩家们宝贵的道具格的人就是了(笑)。
继『FF7』之后,『寄生前夜』沿用了3D图形的角色建模,相比『FF7』的3头身,本作的是更接近真实的8头身比例。后来同样采用该比例的『FF8』发售时在玩家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但这一尝试在『寄生前夜』中就已经进行过了。
本作的战斗与『最终幻想』系列的ATB系统类似,角色在行动槽蓄满后根据所选的指令进行攻击。而敌人的攻击则需要玩家直接操控角色进行躲避,兼顾了策略性与动作性。另外,主角还可以消耗名为“PE”的线粒体能量,使用各种华丽的技能。原作小说中,PE常常体现在人体自燃等现象来烘托恐怖感,但在本作中更多的是像释放光线或闪电这样的魔法要素,被改造成更加适应游戏媒介的表现方式。
游戏的养成要素也很丰富,玩家可以升级角色或学习技能,对于动作类苦手的笔者来说是非常欢迎的设计。不过,在同一个地方战斗次数过多后遇敌率会下降,想要练级会比较麻烦。游戏中还有各种隐藏要素,2周目可以挑战隐藏迷宫“克莱斯勒大厦”。其中超大号的蟑螂BOSS更是恶心到让人产生心理阴影的程度。
下村阳子在本作中的音乐十分新鲜。以『街头霸王2』为首,她以往作曲的曲风给人以激烈、跃动的印象偏多,但本作中低沉、阴暗的曲目多的却让人吃惊,曲子与世界观的结合也恰到好处。
系列于1999年12月16日发售了第二部『寄生前夜2』,又在时隔11年后的2010年12月22日发售了第三个续篇『第3次生日』。每作的剧情是互有联系的,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GAME ACHIVES上从第一作开始尝试一下。
翻译:阿鲁姆阿尔库斯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famitsu.com/news/202303/29297139.html